當正極遇上負極
昨天下午,造訪一家沒去過的書店,當店員與客人交談時,我參一了腳,得知明天書店將有不定期舉辦的「深夜食堂」,便報名參加了!身為中壢人,難得在中壢巧遇新鮮的藝文活動,至少也要參加一次。在百貨公司打烊的時段,我準時報到了。隨意翻閱,然後在一排詩集裡,發現了徐佩芬的著作《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》,書封是一大圈的黑,淺灰底質。一打開黑洞,便停不下來地尋找下一頁。
「下輩子/我要變成一枚/印錯的字/錯降在一首/完美的情詩裏/讓你微微詫異/讓你認真思考/我存在的意義」-節錄自陳佩芬的詩〈下輩子〉
「自心書房」與「惜息席」無菜單料理,共同策劃了每月限定的深夜食堂(地圖是打烊狀態),提供晚下班的閱讀者一個休憩的空間,順便能用點好餐,脫下外套,各自坐或躺著,褪去一天的辛勞,在寂寥的夜裡彼此陪伴讀書。也給散客一個驚喜。書店不同於白天大燈明亮,夜晚只留下桌前的燈,無歌詞的樂句穿梭於晚間十點至十二點的空間,於是,暗夜的書店突然變成了宇宙星辰,滿密星光慢慢流動,文字在跳動,或呢喃,或慵懶地打著哈欠。
「為了替你製造/失聯的理由/我把我的手機/放進水裏」-節錄自陳佩芬的詩〈極度潮濕〉
陳佩芬寫下情詩,掏出所有,灼灼其華,義無反顧地愛人,直至愛人離開,也未結束。帶著玉石具焚也可以,一起毀滅也可以,只要有你在一起...不惜追至天涯海角,想盡辦法留住一絲一息的決絕,一股傻勁不計後果的期盼,很美。平時鮮少看太複雜太負面太自溺的詩,就像有人看不了善良美好的詩那樣,或者它之於我的時機未到,例如現在,我卻被陳佩芬的詩給吸引了,並不陽光,陰暗的一面,硬是要睜著眼看個清楚,也許看完以後就不怕了,或者相反,又愛又怕。
執迷,但是不悔。
「像樹和風/你不知道是誰/保護著誰/又是誰/困住了誰/哪一天/我們不再需要語言/就能確定彼此相愛/並且完全/沒有未來」-陳佩芬的詩〈噓〉
閱讀《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》詩集時,「令我討厭,無法如其所願的自己。」的跑馬燈突然在眼前開始運轉:愛的幻滅進行式,現實的深淵與鴻溝,劍拔弩張,意識混淆,無論多麽糟仍舊為之瘋狂,只能在破滅裡尋找美麗碎片的心情。越傷心越堅定。彷彿電影「藍色青春」,青木為了九條一躍而下時的回眸,沒有半點猶豫。外人看來徒有執迷,卻不明白我的不悔。陳佩芬欣然接受她的不完美,我也重新凝視被隱藏的輕狂。
「我討厭你總慷慨與人分享/你的快樂/對我而言卻像魚刺/一邊哽在喉嚨/還得含著淚微笑說/謝謝,你最好了」-節錄自陳佩芬的詩〈我討厭你〉
這本詩集,包括像詩的後記,共三十七首,追愛的人,無視狼狽不堪,正是那些,不在乎得失的字字句句,把愛變得羅曼蒂克,讓你禁不住反覆念出,並且清晰地倒映畫面。前陣子看了「2020年中國好聲音」的節目,其中第二集的一段對話,恰恰能與陳佩芬的詩集互相呼應--導師李健問參賽者馬璐:「音樂不是應該傳遞愛和溫暖嗎?那為什麼要做『暗黑』音樂呢?」,馬璐回:「我覺得『暗黑』不是恐怖,我覺得黑暗,它有它的力量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,所以我覺得各種面,都沒有一個絕對的好與不好,它都存在在我們這麼一個整體裡面。我們不用去迴避它。而黑暗的東西,就我個人而言,我是覺得它非常美,我是欣賞到它裡面的美感,我覺得那種是,更加深刻的一種感覺。」
「愛」裡有美,也存在「暗」裡。